5月的川西高原生機勃勃,42萬畝蘋果樹花開正盛。國家科技特派團鹽源團團長、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蘋果產業技術首席專家謝紅江又忙碌起來。在四川鹽源縣,謝紅江團隊先后引進推廣20多個新品種,讓蘋果成為農民的致富果。
2021年,四川采取“人才+團隊+項目”模式,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和基層需求,常態化選派960名人才、組建160個專家服務團,大力度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沉、服務下沉。2022年起,統籌國家科技特派團和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一體推進科技人才“組團式”幫扶。
廣袤的天府大地,各類專家人才奔波在藏寨彝鄉,把科技興農的種子播撒在鄉村沃土,走出一條“有組織有計劃、成建制成規模、小切口大縱深”科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
聯農富農 把穩產業發展方向盤
大竹縣,因竹多、竹好而得名。但隨著傳統竹業市場萎縮,大多數竹山荒廢退化。
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竹產業技術首席專家、省林科院研究員孫鵬帶領團隊深入調研,開展低效林規模化改造,推進竹林經濟循環。3年來,僅達州市就獲認省級竹產業基地7個、申報省級竹產業園區1個。
只有讓群眾受益,發展才更加有力?!鞍l展國家儲備林,就是要發揮科技人才優勢,找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彼拇萍枷锣l萬里行儲備林技術首席專家、省林草規劃院儲備林中心主任賈程介紹,在指導受扶地項目申報中,探索“入股、托管、租賃、贖買”等方式流轉集體林地,以租金、分成、務工等形式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林農收入。
科技專家們建立動態跟蹤、清單管理、利益聯結等常態長效機制,以技術入股、利潤分紅等方式,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建設。2023年,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專家服務團共指導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產業園區908個,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871個。
成果落地 廣袤鄉村結出致富果
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這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生產目標。多年來,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大豆產業技術首席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帶領團隊一起,采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雙贏”模式,創造了一批高產典型。
唯有把論文的新成果、實驗的新數據、研發的新技術落到土地上,才能結出致富之果。
在甘孜州,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生豬產業技術服務團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和商品豬毛色分離解決方案,形成高原藏豬高效養殖技術,戶均增收8000元;林草中藥材技術服務團引進黃芩優質種源,產量提高20%。
幫扶專家們把廣袤鄉村作為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僅2023年就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2202項,開展集中培訓1649場次,現場技術指導5200余場次。
結對幫帶 打造本土人才隊伍
4月3日傍晚,2024年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工作微信群沸騰起來。丹棱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袁興亮上傳圖片求助:“請教群里的果樹專家,這個是啥子情況?”四川農業大學熊博老師辨識圖片后,確認是李子的一種病害,并給出解決辦法,引來眾人點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鹽源縣果農鄧中福原本是蘋果種植的門外漢,在幫扶專家支持下,逐步成為村里公認的土專家,帶著鄉親們一起走上致富路。
四川科技下鄉萬里行的專家人才聚焦黨員骨干、種養大戶、基層技術員等,將教學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產業基地,運用互聯網技術,拓寬培訓覆蓋面。通過“師帶徒”結對培養科技示范戶1891戶、技術骨干人才4358人,累計培訓實用人才2.9萬人,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戰斗的本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起到了培育一人、帶動一方的示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