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潔
由四川日報全媒體主辦,四川農村日報、川觀智庫問稻研究院牽頭負責的“追光2023·天府興農榜”人物推介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活動自啟動以來便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各級部門的積極響應,近期推介人選已覆蓋“三農”戰線保障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鄉村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代表性。
他們有著不同的年齡和身份,卻朝著相同愿景共同努力。他們扎根“三農”一線,匯聚成一束耀眼的“興農之光”。
“一個好品種是選育出來的,一個大品種是推廣出來的。在好品種的基礎上,通過好的宣傳、推廣和服務才能成就一個大品種。”作為“宜香優2115”選育人之一以及推廣主持人的岳元文,見證了“宜香優2115”的誕生、成長為長江上游最耀眼的明星品種的全過程,自2012年推廣以來,累計推廣面積近3000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逾100億元。
田野上奔波42年的農技推廣員李世洪,早已與當地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在鄉鎮蹲點時經常見縫插針地為農民開展拋秧技術培訓,推動了水稻拋秧、飼草玉米、青貯玉米等高產栽培技術在當地的廣泛應用。已經和農機器具、土地打交道三十余年的鮮開志,在溫江區成立農機合作社、持續引進新農機器具、把農機服務范圍拓展到東北華南,2023年農機合作社整體營收在400萬元以上,參與一線作業的普通社員分紅最高有17萬元。
“科研最需要時間,慢不得、等不起。”這是王小蓉教授20 余年來所踐行的科研理念,她除了教學,還會利用節假日帶領團隊奔走在村莊與大山,跑遍全國所有得知的櫻桃種質點,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櫻桃人工雜交種質創制及培育相關的關鍵方法技術研發,保存地方種質和人工創制雜種種質2000余份。“拼命三郎”陳昌華一頭扎進“三農”領域 42 年,涉及蠶桑生產、糧油生產、農技推廣等多個領域,2015年駐村幫扶時,為結對幫扶的新型種植業主、科技示范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2020年夏季,巴中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高溫干旱,60余歲的陳昌華仍然奮戰在抗旱一線,深入30余個干旱重災鄉鎮調研指導。
1992年,時任銅礦村村委會主任的董以軍,為全村制定了“糧食畜牧打基礎、石榴做支柱”的產業發展方向。經過20多年的努力,銅礦村石榴種植面積上萬畝,遠銷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及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就了不計其數的農民種植大戶,甚至有村民年收入高達150多萬元。全網粉絲超過1200萬的南充返鄉創業青年楊興,承包了2000多畝農田和果園,種植糧油作物和水果,從源頭進行直播“帶貨”。此外,他還租了400多畝地和30多間農房,盤活村里的閑置資產,引進特色民宿、農事體驗、自然研學等新業態新產品,用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一束光將前行的路照亮。此次“追光2023·天府興農榜”人物推介,聚焦三農領域、助農事業中的榜樣力量,過去的2023 年,是否有一束閃耀在“三農”戰線上的光,也將你照亮?光芒之下趁現在,讓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