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k2sw"></strike>
    <tfoot id="8k2sw"></tfoot>
    
    
    <strike id="8k2sw"></strike>
    <ul id="8k2sw"></ul>

    聚焦目標?擦亮招牌?繪制巴蜀鄉村振興新藍圖

    欄目:工作動態 發布時間:2021-02-19
    分享到:

    “今年每人3400元!”2月4日,阿壩州汶川縣威州鎮雙河村舉行分紅儀式。這一次,村里“端”出來的,是史無前例的260萬元集體經濟利潤大蛋糕。

    品嘗到農業農村發展紅利的,不只是雙河村。去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比2015年增長55.5%,增速跑贏全國平均值。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新起點回望“十三五”,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其間,面對兩次洪澇災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大考,始終保持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2021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新起點展望新藍圖,四川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統籌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和環境治理……一幅蜀鄉振興的新圖景徐徐展開。

    聚焦一個目標

    扛起最大的政治責任、筑牢最大的民生工程、抓住最大的發展機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吃了殺豬菜再走嘛!”2月8日,看著客商在生豬收購合同上簽字蓋章,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鄭吃合拉住了對方。

    窮了半輩子的鄭吃合,如今是當地有名的“致富新星”。2018年底,在縣鄉村三級的幫助下,他建成村里第一個標準化養豬場。去年,他家生豬存欄160頭,年銷售額突破40萬元。

    摘帽、致富——過去五年,巴蜀大地上無數個“鄭吃合”的命運之軌悄然轉動。2016年以來,特別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召開后,四川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盡銳出戰,集中力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計投入農業產業扶貧資金268.24億元。僅去年,四川共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99.52億元,同比增加44億元。

    “輸血”能否變成“造血”?現實響亮作答:2016年至2020年,全省農業產業累計帶動351萬貧困人口摘下“窮帽子”,占全省總脫貧人口近6成。

    決戰決勝、不勝不休。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同年6月,選派5700多名干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下沉到涼山幫扶一線,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去年初,“戰疫”“戰貧”兩不誤、兩推進,再次派出7個工作組趕赴涼山,掛牌督戰7個未摘帽貧困縣和300個未退出貧困村。

    貧困戶的腰包鼓了。去年,全省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9480元,為2013年底的3.46倍。

    去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準涼山州普格縣等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擦亮一塊招牌

    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激活“人、地、錢”,念好“六字經”,讓“川字號”更優更強

    “價格要漲啰!”年初開始,面對求購的茶商,北川縣禹露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濤的“要價”始終居高不下。

    去年底,該企業獲得使用“天府龍芽”地理標志的授權。

    “天府龍芽”是川茶品質的“證明書”,更是“川字號”農產品乘風破浪的最佳見證。

    繪制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藍圖,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開始。2018年起,我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為做強“川字號”定下方向。

    目標清晰,何處著手?四川的選擇是: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落地。

    園區建設成效幾何?四川目前已累計創建各級園區900余個,梯級提升、競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樣板區”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聚焦解決耕地和種子問題,四川一邊更大力度建設高標準農田,一邊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五年間,新建高標準農田2168萬畝,審定培育農業品種400余個。去年,在邛崍開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

    改革注入發展活水。2016年,率先試水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等保險改革。2019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在成都,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綠色護航質量更優。2017年,圍繞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全面啟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一時間,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為重點,堅決守衛舌尖上的安全。

    一個細節值得關注:2016年起,全省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

    抓手更準、機制更活、質量更優,“川字號”產量更穩、品牌更響。去年,全省糧食產量時隔20年再次突破700億斤大關,川茶等產量穩居全國前三。迄今,全省共創建“三品一標”產品5422個,培育區域公共品牌212個。

    開啟一段征程

    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和環境治理,勾勒村美、民富、業強、人和新藍圖

    “已經摘帽,還要致富!”2月12日,八爾湖邊,南部縣純陽山村王正潤家的農家樂前人頭攢動。五年前,這位74歲的老黨員靠著農家樂摘掉窮帽。眼下,他盤算著再開一家民宿,為日子再添一把火。

    不只摘帽,還要致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美好的愿景正在繪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蜀鄉農村的美好愿景,加速從夢想走進現實——

    農村更美。2018年開啟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收官,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接過戰旗。戰旗所指,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補齊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農民更富。抓手,當然是圍繞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讓“川字號”農產品量、質和口碑“更上一層樓”。

    產業興旺的“蛋糕”如何惠及更多老鄉?突破口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紙上的規劃藍圖正在變成大地上的“施工圖”:探索更多新型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治理水平更高。起手式,是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當頭炮則為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最終的目的,是形成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

    如何把責任壓實?答案是逗硬考核“指揮棒”——省級層面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機制、鄉村振興考核落實機制等,已經“在路上”。

    今后五年,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全面發展、鄉村全面振興,這些莊嚴承諾,必將不斷轉化為全省上下萬眾一心的生動實踐!

    今后五年,更美、更富、更強、更和諧的蜀鄉大地,這些內心渴望,必將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記者?王成棟?史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