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k2sw"></strike>
    <tfoot id="8k2sw"></tfoot>
    
    
    <strike id="8k2sw"></strike>
    <ul id="8k2sw"></ul>

    通過三年攻堅讓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欄目:工作動態 發布時間:2018-11-12
    分享到:

      經國務院同意,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三年攻堅,鄉村綠色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是中央提出的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戰役之一,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上述《行動計劃》于11月8日正式向社會公布。

      在生態環境部8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蘇克敬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總體上看,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村莊“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依然比較突出。出臺《行動計劃》就是要突出重點區域,動員各方力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廣、基礎薄弱,是一項長期任務。三年攻堅的重點任務有哪些?蘇克敬介紹,攻堅戰堅持優先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環境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具體來說,到2020年,要實現“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一保”,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兩治”,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三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農業用水總量;“四提升”,提升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標水體水質、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環境監管能力和農村居民參與度。

      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是群眾關心的重點內容。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說,針對此,《行動計劃》提出,要著力推進種植業污染防控。到2020年,全國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鄱陽湖和洞庭湖周邊地區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1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7.8%,農藥利用率為38.8%,化肥農藥零增長已提前3年實現。”李波介紹,今后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實施范圍,支持果菜茶優勢產區、核心產區等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同時,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力度,加強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設。考慮到我國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比例達63%左右,大量的農業用水一方面擠占生態用水,另一方面農田退水對水體造成污染,有必要減少農業用水總量。途徑是統籌推進品種節水、結構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和制度節水。

      業內認為,文件在完善經濟政策、發揮村民作用、培育市場主體等方面有亮點。《行動計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農戶繳費制度。建立農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機制。引導農民保護自然環境,科學使用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合理處置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采取城鄉統籌、整縣打包、建運一體等多種方式,吸引第三方治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這些都將進一步激活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徑。

      據悉,為強化監督工作,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突出問題將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范疇,對污染問題嚴重、治理工作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嚴肅問責。各省份要以本地區實施方案為依據,制定驗收標準和辦法,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納入本省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范圍。地方各級政府要統籌整合環保、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經費渠道。(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