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k2sw"></strike>
    <tfoot id="8k2sw"></tfoot>
    
    
    <strike id="8k2sw"></strike>
    <ul id="8k2sw"></ul>

    抓住關鍵環節 凝聚發展合力 讓鄉村振興戰略更好造福億萬農民

    欄目:工作動態 發布時間:2018-10-19
    分享到:

      一年前,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各地陸續對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作出部署并推動實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哪些關鍵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各方如何協同作戰凝聚合力?我們來看一看兩位專家調研后給出的答案。

      調查 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探索和推進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戰略新思路、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應該在此基礎上科學評估,進一步抓住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更好凝聚推動鄉村振興的合力,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吳維海

      在六個關鍵環節突破

      我們對全國部分地區鄉村振興的調研發現,以下關鍵環節需要高度重視并在工作中進一步加強。

      要進一步提高規劃水平。少數地方尚未編制規劃,一些地方盡管有規劃,但目標不清晰,統籌性不夠,不同規劃之間脫節或沖突;規劃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看作是年度計劃或某個部門的事;一些地方規劃缺少農村合作組織和村級代表等參與,操作性和引領性不強。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政策領會不到位,編制部門的專業水平不高,部門各自為政且協調困難等。

      要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一些地方習慣將資源投入城市基礎設施或工業園項目,存在重城市、輕鄉村的現象;金融機構、工商資本等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夠高,總體規模不夠大。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地方部門對鄉村振興工作存在偏見或偏差,農村農業整體投資收益較低,鄉村投資機制和營商環境待改善等。

      要進一步清晰振興模式。不少地方鄉村振興的措施停留在傳統農業種養領域,對于生態有機產業、產品精深加工等研究和開發利用不夠,鄉村振興的模式不清晰。主要原因在于對政策把握不深刻,鄉村振興新動能培育不夠,鄉村經濟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少,相關專業人才匱乏等。

      要進一步保護農民利益。少數地方在村莊拆遷、土地轉讓、住宅補償等過程中,缺少保護農民權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策文件存在損害農民利益、與民爭利等現象。同時也要避免工商資本下鄉模式和機制對農民利益造成損害。

      要進一步強化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一些地方的鄉村振興實踐,存在同一區域內的各縣市區從局部出發,重復性進行項目開發和建設的問題,這易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產品過剩,影響農民就業和增收目標實現。

      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核心關鍵技術創新。普惠性公共服務及核心技術(如現有農村旱廁改造技術、蔬菜育種技術等不夠成熟)的研發成效還不夠顯著,影響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此外,鄉村振興中還存在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多,缺少專業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農業融資和工商資本下鄉難,鄉村傳統文化挖掘不夠等問題,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凝聚三方面發展合力

      國家層面要強化鄉村振興政策融合

      加大黨政、部際之間的跨部門協調和政策融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針,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引領,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健全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和各部委的組織領導機制,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內部和相互之間的工作協調、政策融合和信息共享。

      加大國家財政、稅收和金融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研究評估和出臺支持鄉村振興的貨幣、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發行和匯率政策,扶持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探索并解決地市、縣區、鄉鎮等各級財政資金嚴重不足,無力投資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的尷尬現狀,為地方鄉村振興項目的財政壓力主動“松綁”。鼓勵和引導銀行、投資機構等加大鄉村振興領域和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降低鄉村振興項目特別是涉農金融的準入門檻,顯著增加鄉村振興的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和信貸投入等。

      實施干部考核晉升優先政策。出臺鄉村振興的人才優先激勵制度,鼓勵和引導人才要素向鄉村合理流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地方黨政要落實鄉村振興主體責任協同作戰

      健全完善各級黨委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和領導機制。切實發揮各級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引領和監督作用,夯實省、市、縣、鄉四級書記在鄉村振興領域的主體責任,做好鄉村振興的黨政分工和業績考核,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形成真抓實干和協同作戰的局面。

      統一各級黨委、政府的認識,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四個優先”: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收入上優先保障和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盡快減少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城鄉均衡、協調發展。全面落實政府行政服務體制改革,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加大政務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商業信用和金融信用建設,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質量,為鄉村振興和工商資本下鄉營造良好的政商環境。

      加大區域金融政策和重大項目的協調扶持。抓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以金融扶持政策為突破口,以財政資金傾斜為引導,以重大跨區域鄉村振興項目為抓手,因地制宜,確定重大示范項目和重點金融支持領域,出臺區域性金融優惠政策、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政策,以及重大項目的產業基金、鄉村振興專項基金的優先傾斜政策等,扶持大項目、大產業和大平臺,通過示范試點和產業帶動、技術外溢,提升鄉村振興的發展質量和效率。

      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主動作為,大膽創新,主動破除等靠要的懶政思維,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本級財政和金融投資,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與資金支持,減少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居民的共同富裕。

      研究實施維護農民利益的政策。堅持農民利益為中心,完善保護農民利益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流轉權等改革,注重主動矯正、監督和糾偏各地區在鄉村振興重大活動中可能侵犯農民利益的典型案件和重大決策事項,特別是在農村宅基地拆遷、土地流轉的股權和承包費用等方面,完善有關制度辦法,確保農民在改革與發展中分享紅利,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業、農村和農民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醫療、就業、教育、養老、培訓和扶貧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給予重點扶持和幫促。

      狠抓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建設。突出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加強基層黨組織制度和作風建設,積極探索讓群眾參與決策和治理的方法,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深度挖掘優勢傳統文化基因,實施傳統鄉村文化挖掘行動,共建共享鄉村文化帶來的成果。

      強化優化鄉村振興的業績考核。修訂完善對各地市、縣區黨政干部的業績考核制度和指標體系,對于鄉村振興指標考核不達標的,干部晉升時一票否決。對于鄉村振興業績突出的,可以擇優破格提拔重用。建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金融機構等要共同優化鄉村振興環境

      完善金融扶持和營商環境。積極推動農業金融創新,創新金融服務渠道和機制,大力拓寬“走出去”融資渠道,鼓勵“走出去”企業綜合運用貸款、股權融資等多種渠道融資,創新運用銀團貸款、并購貸款、項目融資、出口信貸、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滿足農業生產和涉農企業的生產經營融資需求。積極搭建農業國際雙向投資促進平臺,允許銀行和具備相關資質的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合作,探索建立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及風險監測評估機制,提高金融服務農業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給鄉村振興插上農業科技的翅膀。立足企業科技研發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聚焦特色農作物設施的輕簡化、機械化、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建設國家級、行業級、社團級、企業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整合創新產業振興的新模式。適應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立足區域綜合優勢,積極整合和聚集要素資源,持續探索和打造生態有機農業、休閑旅游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精密高端制造、農業跨境電商、土地托管、科技研發服務、國際會展論壇等高端涉農服務業,積極培育和打造農業新動能,構建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業態,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戰略目標。